10月27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的中国石油文化论坛于该校开幕。来自全国50多家石油、石化及相关企业和10所石油高等院校的100多位代表参加论坛。
在此次论坛上,代表们围绕“传播石油文化,培育石油英才”这一主题,就石业的优良传统、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新形势下石油高校石油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蒋庆哲就石油精神在高校中的传播、实践和弘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石油精神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是石油战线广大工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庆石油会战开始,石油精神就开始融入到中国石油大学的文化精神建设之中。
首先,加强对石油精神的历史与现实内涵的深入研究。蒋庆哲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石油类院校应该结合目前学校面临的重大使命,进一步探索石油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融入时代精神,并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注意石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其次,在石油类高校中有计划地建立石油精神教育基地,一方面,石油企业要把石油高校作为宣传石油精神的重要基地,积极支持学校建立各种传播石油精神的平台,另一方面,石油高校也应该充分的利用和切实维护好这一些平台,把它们作为培养优秀人才、传播石油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继续探索石油高校加强石油精神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提高教育的时效性。蒋庆哲表示,石油高校要把石油精神融入到高校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去,探索更为丰富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形式。比如校园雕像、绘画、歌曲等形式。同时把石油企业继承发扬石油精神的新事迹、新人物,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高校,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坛期间,除了主题讨论之外,主办方还举办了主题报告会、全国石油高校协作会、校企座谈会、石油企业家与大学生面对面等一系列活动,在校企座谈会上,代表们就校企联合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展开了谈论。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关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公共关系部部长王永军介绍说,目前石业对毕业生的招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招聘人数有所减少;招聘专业大多分布在在一些石油类主干专业上;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多,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标准也有所提高。
对此,王永军建议高校首先应该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保持学校的相对优势。“有些学校是适合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有些学校适合培养操作型人才,这是学校多年形成的特色,这种特色必须保留。”他说。
王永军还表示,学校应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的大型石油企业都在扩充自己的海外业务,以中石油为例,去年中石油海外人均创造利润已超越了2000万元,但海外工作人员的数量依然不足,瓶颈便是员工对小语种的掌握能力不够。“员工技术没问题,但是却很难过语言关,若企业花几年时间去培养,就会错过很多机会,希望学校能在这方面加强教育。” 王永军说。
在座谈会上,与会的企业家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是毕业生专业技能的不足。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李小光表示,目前很多本科生缺少必要的技能,这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性内容的掌握程度都很好,但是缺乏对一些工具的掌握。在实际的招聘中,学生无法说出石油设备的使用条件、基本功能、需要注意的几点,而这些原本是他们在学校中就应该掌握的。
一些专家这样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国内石油高校所使用教材的版本较老,在内容上无法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因此,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
他们认为,只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在做的工作环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第一手的技术。这方面的工作以前更多的是体现在研究生层面上,现在应该加大本科生层面的培养力度。